此非在下之阴,格在上之阳,所以病人虽冒而厥必微,必不似不解之冒厥而甚也。一云:毌犯胃气及上二焦。
但当利其小便,以宣泄腹中湿气。亦有寒热多汗,头重目眩,腹中拘急,百节解离,经脉缓弱,筋骨痿软,不能动移,精髓空虚,心神恍惚,迁延岁月方死者,宜当归四逆汤。
此承上条复详其证,以明其治也。小便与汗,皆血液也。
阳明病,脉浮发热,口鼻干燥,热在经也。此详上条少阴病得之二、三日,仍脉沉发热不解者,宜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也。
诚以人之藏府互根,阴阳相合,三阳既有合并之病,则三阴亦有合并之病,不待言矣。木盛则生风,虫为风化,饥则胃中空虚,蛔闻食臭而出,故吐蛔,虽饥不欲食也。
于此可知少阴病形悉具,而渴者有寒热二端之别也。程应旄曰:夫肺主气,而肾为生气之源,盖呼吸之门也,关系人之死生者最巨。